(三)
以孙坚短短的三十七年的所作所为来看,孙坚并非象某些评论所写的“心高志大,敢于问津帝王之霸业”,而是从未有过邈视汉室的不臣之心,之所以会被人误解,实乃个人性格所至。
历史上的孙坚虽说是孙武之后,《吴书》的作者韦昭吹捧他是“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徵也。”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虽然韦昭极力替孙坚涂脂抹粉,但经过陈寅恪先生考证,富春孙氏其实是“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更有人认为是地地道道的泼皮无赖出身),从刘义庆的《幽明录》“种瓜为业”和陈寿 “孤微发迹”的记载来看,应该是所言属实。十七岁时,孙坚因斩杀海盗胡玉的手下而一举成名,被官府召作假尉。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郡(今浙江绍兴)许昌在句章起事,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聚众造反。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招募勇士,征得千余人,与州郡联合将其击败。被任命为盐渎县(今江苏盐城)县丞,几年后迁为盱眙县(今江苏今县西南)县丞,又转为下坯县(今江苏睢宁北)县丞。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孙坚随朱儁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为佐军司马。《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说孙坚“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一次在战斗中,孙坚受伤落马,横卧草丛之中。其军分散,不知他在何处。孙坚所骑骢马驰返营地,用蹄掌刨地呼鸣,将士们跟随青白马在草丛找到了孙坚。孙坚休养了十几天,伤好了一点就立刻派兵出战。在宛城一役中,孙坚身先士卒、率先登城,在他的带动下,部下蜂拥而上,很快取得胜利。孙坚也因为此役的出色表现而升任别部司马。参加联军讨伐董卓途中,孙坚先后斩杀朝廷地方官员王睿、张咨;在与董卓的较量之中,他能在失败后马上重新集结队伍,迅速发起反攻并取得胜利。
从这几个小片段,我们能看到一点什么?笔者有这样一个初步印象:孙坚之所以能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取胜,靠的不是有多么高的战术水平,他能取得胜利的法宝只有两个字:勇猛!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他原本就不属于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我们再透过孙坚对很多事情的处理进行分析,可以再进一步对孙坚做出另外一个评价:孙坚只是一员毫无政治头脑的虎将。说孙坚没有政治头脑,这一点也没有冤枉孙坚。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却没有占南阳为己有,反被袁术做了南阳太守,粮草供应要依赖袁术;杀荆州刺史王睿,也不能控制荆州,反被刘表趁虚而入,结果孙坚不但要在不久以后再打荆州,而且最后还丢了性命。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的观点是:因为孙坚根本就没有想过向其他诸侯一样占地为王,逐鹿中原,或者说孙坚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政治眼光和头脑。似乎孙坚就是为战争所生,所以任何阻挠他去参加战争的人或者事,他都不能容忍。会稽平叛,孙坚勇往直前,得罪了当地及临郡的各大豪族却浑然不知(逼娶吴郡贵族吴氏,又全然不觉自己“轻绞”之名已经对各大毫族留下恶劣印象);长沙郡区星作乱,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郡太守。孙坚一月之间便消灭了区星。周朝、郭石等人率众在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州)起事,孙坚越郡讨击,三郡肃然。孙坚平乱,可谓迅雷不及掩耳,干净利落,却又违反了朝廷法令;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军粮,影响了孙坚讨伐董卓、光复汉室的宏愿,孙坚毫不留情的把他杀了;武陵太守曹寅伪造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征讨文书送给孙坚,历数王睿的罪状,命令孙坚捉拿王睿,孙坚想也不想就执行了。当王睿问及理由时,孙坚的回答是:“因不知罪而获罪。”不但王睿到死都没弄明白因何被杀,笔者认为就连孙坚也不清楚事情的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