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条
婿水南历婿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通关势。
【按】匈奴城,其名颇有不解处,且正史不载;通关势,沟通关中与汉中的通路,为萧何所凿,史汉不载。
(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阪,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阪,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
【按】兴势,为魏蜀争夺的关节点,两方数交兵于此。《三国志·后主传》载:(延熙)七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兴势围,大将军费祎督诸军往赴救,魏军退。《晋书·景帝文帝纪》载: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即此事。《三国志·法正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凡二为争战之地。
汉水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信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
【按】此处概曾为给养供给处,以其险要。流杂,户名,盖为流民户。《南齐书·州郡志》:淮安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 可做旁证。
汉水又东合直水......东注旬水,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
【按】张良烧绝栈道事,见于《史记·留侯世家》:汉王(刘邦)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可见刘邦由关中经褒斜道到汉中。郦注此处述子午道,似误。
"又东过西城县南"条
汉水又东径木兰寨。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矣。
【按】《三国志》不载。《晋书·帝纪第一·宣王》载司马懿斩孟达事:(司马懿)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即指此也。
"又东过堵阳县"条
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孟达为守,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
【按】孟达、申耽、刘封俱为蜀守房陵,孟、申先后降魏,刘封回成都迫令自杀。孟达受魏文帝优渥,文帝故后,又南为魏守边。触景生情,故有太息。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孟达叹语出干宝《汉纪》。孟达、申耽、刘封,《三国志》皆有传。
"又南过筑阳县东"条
(泛)水出梁州阆阳县。魏遣夏侯渊与张郃下巴西,进军宕渠,刘备军泛口,即是水所出也。张飞自别道袭张郃于此水,郃败,弃马升山,走还汉中。
【按】事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张飞传》有载。但泛口、马升山二地为《三国志》不载。
"又东过襄阳县北"条
(樊)城周四里,南半沦水,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滥,三丈有余,城陷于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魏武曰:吾知于禁三十余载,到临危授命,更不如庞德矣。城西南有《曹仁记水碑》,杜元凯重刊,其后书伐吴之事也。
【按】事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志·于禁传》有载。
"又从县东屈西南"条
(岘)山上有桓宣所筑城,孙坚死于此。又有《桓宣碑》。
【按】桓宣,概为东晋桓宣。孙坚死事,在建安五年。《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载。
"又东过中庐县东"条
沔水东南流径犁丘故城西,其城下对缮州,秦丰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败也,秦丰阴兵于犁丘。犁丘城在观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岑彭击丰,四年,朱佑自观城擒丰于犁丘是也。
【按】秦丰之擒,《后汉书》有载,事见《光武纪》、《岑彭传》、《吴汉传》。
"又南过宜城县东"条
(夷水)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司马懿出沮之所由。
【按】或即魏太和四年事。《晋书·帝纪一·宣帝》云: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