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发新帖 
这个记载,显然也是某些人编造的魏延谋反的事例。其实仔细分析后,就可以发现,魏延烧断栈道是不可能发生的。道理很简单,栈道都建在附近实在是无法开辟道路、地形险峻的地带,一旦烧断,则短时间内难以修复,也不能绕过,更不能临时修路通过。所以,如果魏延真的烧断了栈道,势必造成杨仪十万大军不能尽快安全返回汉中,而被随后又追击上来的司马懿部队追歼或大批缴获物资;如果杨仪大军安全快速返回,则说明所谓魏延烧决栈道是编造的。此问题的相关论证,在本文最后面还有详细内容。 
那么《蜀书》为何要编造魏延烧绝栈道的谎言呢?原因在于:杨仪没有“假节”,也就是没有权力在军中杀掉魏延这样的高级将领。要杀魏延,必须编造一些魏延造反的证据,否则必须把魏延押送回成都由皇帝处分。这才是杨仪等人为什么必须编造魏延烧绝栈道的理由。我们也都看到了,魏延如果要反叛,其应向北,朝魏国方向跑,但是其却向南——汉中、成都跑,很显然并不是要反叛,而是要跑回来见皇帝。只要见到皇帝,大家就都明白诸葛亮到底是把接任权力给的谁了。 
反过来,魏延其实是有杀杨仪的权力的,因为他有“假节”。魏延只要说杨仪不听军令,就可以把杨仪就地斩首。这也是杨仪害怕魏延的重要理由,必先下手除掉魏延。 

3、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的前后矛盾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传》陈寿评论) 
其实,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虽然论述了魏延不反叛的问题,却依然采纳了其他说魏延反叛的错误记载。试想,如果魏延不反叛,那么其烧决栈道,势必会导致蜀军无法顺利撤退而遭到敌人的沉重打击,这回去后依然是要被定叛国罪的。 
因此,如果魏延确实烧绝了栈道,那就是要把十万蜀军至于死地,那就是反叛;而如果十万蜀军顺利撤回,那就证明魏延根本没有烧绝栈道,也就完全是内部权力斗争。 
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一方面采信了魏延烧绝栈道的谎言(因为十万蜀军确实快速撤回了),一方面又注解说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不是反叛。其实是不正确的和相互矛盾的。 

三、魏延事件在蜀汉的历史定性 

1、《蜀书后主传》对魏延事件的定性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后主传) 
这里,做为魏延事件时期的蜀汉皇帝的传记,对这次事件的定性记载是:双方都不是反叛,而是为了不和、争权而发生的内部政变。魏延只不过是这次事件中的失败者而已。试问:如果魏延果真烧绝栈道,阻挡蜀军安全撤退,后主传能这样给魏延实践定性吗? 
所以,从这个定性记载,也可以证明魏延是没有烧绝栈道的。 
2、主要当事人蒋、费、杨的传记中无任何记载魏延反叛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蒋琬传) 
——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费祎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杨仪传) 
这三个主要相关人员中,蒋琬是后来的实际继任者,而费祎在魏延事件中也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在个人传记里,都一字不提魏延事件,可见应至少不是一件光彩的立功事件。如果真的是帮助平定了一次重大的反叛,怎么可能在个人传记里一字不提呢? 
而在杨仪的个人传记里,也没有写魏延反叛,而只记载“诛讨延”(故意不写诛讨的理由)。同时,还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者: 
第一,杨仪之所以自以为应当代替诸葛亮主持政局,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有命令由其继任,而是因为他自认为带领大军安全撤退并杀掉了魏延而“功勋至大”,由此可见,所谓诸葛亮安排杨仪继任是不成立的;我们知道,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如果是诸葛亮任命的接任者,这个理由当成为杨仪赖以代诸葛亮执政的最大依据。蒋琬后来靠什么成为了蜀汉的当权者?唯一的依靠其实就是所谓的诸葛亮“平生密指”。而只有一、两个人知道的(大概就是蒋、费知道)密指,其实是不能与真正的当着多数高级官员指定的接任者相抗衡的。
admin  2011-04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4 09:43:20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