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发新帖 
  (四)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作为一部作品思想内涵的核心,《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由于其内涵极其丰富,人们对主题的概括又往往呈现出多义性.
  "文革"以前,学术界对《三国》的主题的见解,可以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1)"正统"说;(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3)"忠义"说;(4)"反映三国兴亡"说(详见沈伯俊:《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并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文革"结束以后,《三国》研究逐渐开始复苏.1979年,杨毓龙发表《谈〈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一文(载《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提出"歌颂理想英雄"说(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3页,巴蜀书社1989年6月第1版).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三国演义》研究日趋活跃,主题问题成为争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有关主题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于《三国》主题的多种概括
  自1980年起,学者们对《三国》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先后提出了十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赞美智慧"说.(朱世滋:《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丹东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3—694页)
  (2)"天下归一"说.(王志武:《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4页)
   与"天下归一"说相近的是"分合"说.阐述此说者主要有李厚基,林骅的《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胡邦炜的《从"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载《三国演义研究集》)等.
  (3)"讴歌封建贤才"说.(赵庆元:《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4页)
  (4)"悲剧"说.(黄钧:《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并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5页)
  (5)"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鲁德才:《论〈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人物刻画的意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57页)
  (6)"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5页)
  (7)"宣扬用兵之道"说.(任昭坤:《〈三国演义〉的主题应从军事角度认识》,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6页)
  (8)"人才学教科书"说.(于朝贵:《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6页)
  (9)"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载《天府新论》1985年第6期;并收入《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7页)
   (10)"总结历史经验"说.(胡世厚:《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7页)
  (11)"乱世英雄颂歌"说.(齐裕焜 :《乱世英雄的颂歌》,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698页)
   2.关于主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由于对主题的概括一时众说纷纭,有学者对此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认为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对主题的研究毫无意义.对这类观点,沈伯俊撰文予以辨驳,肯定了主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学术价值(详见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出处同上;《〈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明清小说研究年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6月第1版)
   3.关于主题的观念和研究主题的方法.为了正确认识主题研究中诸说并存的现象,推进主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主题观念,寻求恰当的研究方法.沈伯俊认为:"主题乃是作者通过作品内容所表达的看法和主张.因此,我们对主题的概括既要提挈作品的全局,又要反映作者的思想.""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感受,往往是大相径庭的.人们可以阐发自己各不相同的感受,却不应该把这些感受都称为'主题'."(参见沈伯俊同上二文)欧阳健则认为:"主题这个概念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既可以指作家想告诉人们什么,也可以指作品实际上提供了什么,还可以指读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以及这三者的统一.""主题探究的模糊性就相应地造成了主题研究成果的相对性.""从这个意义说,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说法的五花八门,正标志着研究的深入.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载《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2月出版)杨凌芬认为主题概念"有两个分支:创作理论中的主题和鉴赏理论中的主题."因此,她主张"建立鉴赏论中的主题概念".所谓"鉴赏论中的主题","就是研究者通过作品的形象体系和故事情节掌握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建立鉴赏论中的主题概念》,载《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6月出版)这些观点,对研究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test  2011-04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4 09:34:48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