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当时刘备大败后,军队离散,寄人篱下。而曹操为中原两大霸主之一,且即将统一中原。他对关羽又封官拜爵,赏赐有加。而关羽仍离曹归刘,说明他不为高官厚爵所诱,更显其对刘备的忠义,可贯苍穹。其二,绝不因其对刘备的忠义弥笃,便置曹操的厚爱于不顾,决心要报效而后去,并说到做到。这又表明他不是专注忠义于一人,而是以忠义为立身行事的根本。所以宋代唐庚说:“关羽为曹公所厚,而终不忘其君,可以贤矣。然战国之士亦能之”。至于关羽“必欲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封还所赐,拜书告辞而去,进退去就,雍容可观”。这是“战国之士”所作不到的[6]。其三,关羽对张辽讲明其心迹,以示不欺,诚心感人。这便是吕蒙称赞关羽的“斯人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7]即具有光明磊落的英雄气概。其四,他特将曹操给予的一切“重赏封还”,分文不取,“拜书告辞”。[8]不为名利动心,不为封爵絷情,这又表明关羽为追求既定的志向,视名利为粪土的高贵品质。其五,曹操以明主的胸怀,为关羽忠义所感,让其离去,以成人之美。故斐松之评论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义,自非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平”[9]。
唐礼部尚书虞世南颂关羽:“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10]明代程敏政《读将鉴博议》引戴溪言:关羽“古今称之者,以其忠义大节,足以仰高于后也”。[11]元代郝经《汉义勇武安王庙碑》文指出:“昭烈始终守一仁,武安王始终守一义”,而诸葛亮则始终守一忠。蜀汉君主、文武领班者三人所守仁、忠、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和品德情操的核心。[12]仁者,讲仁政,使人民生活幸福,讲博爱,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讲的爱心。忠者,指对君主、国家、民族忠诚。古代君主和国家是一个概念,故当时臣僚常把君主称国家。[13]精忠报国,实质上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义者,讲正义,请情义,指维护公正合理的事,指一种人间真情。刘备甘愿与10万投靠他的普通百姓,同生死,共休戚,表现其崇高的博爱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贯日月,关羽义薄云天。仁爱、忠诚、信义这三者,在封建制时代,虽说具有不同的阶级内涵,但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讲,它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义。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上述蜀汉最高领导层三个代表人物,其立身处事既符合我国主体文化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又基本上体现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正由于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称赞仁爱、仁慈、博爱、爱心;忠心、忠烈、忠诚;忠义可嘉、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义不容辞、仁至义尽等合理正确的行为准则。虽然时代不同,含义也有别。但历史文化不能割断,新旧历史文化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诸葛亮和关羽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为神灵,其缘由尽在于此。尤其是关羽,他除了忠肝义胆外,还具有骁勇善战,武艺绝伦、光明磊落等光辉形象。因而在宋元以后封建制后期,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逐渐趋向激烈的形势下,无论封建统治者或广大人民群众,都需要一种趋“人间的力量”来保卫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宁,人民的生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尚不发达时,人们有着软弱的一面,当人力无法克服自然力或社会矛盾时,必然要“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14]这时人们便造就了神这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5]以作为精神上的支撑和安慰。关羽这位在众多武将中,其忠义至醇、神勇超人、武艺绝伦、光明磊落等具有突出优势,因而被人们选中了作为一种超人间力量的神灵,而加以顶礼崇拜。同时,忠义、护国、神勇、灵佑、保民、绥靖、伏魔、宣德等一顶顶桂冠,不断地加在他的头上。北宋以后,历代文人学士的关庙碑文和诗词,都是集中歌颂其忠义神勇,保国佑民,以及抗御外侮,躯散邪恶。即所谓:关羽“亘万古而为神”,[16]“佑我皇明,亿万年祗”;[17]“旌善诛恶康黎元”。[18]“镇抚海澨,再战歼倭”[19]等等。以此作为保卫国家民族,以及维护人民利益的一种支撑力和精神安慰。当科技进步,人间力量能够征服自然力解决社会矛盾时,属于“超人间力量”的神,也就自然会消失了。
--------------------------------------------------------------------------------
[1]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2] 以上见《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3]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注引《傅子》。
[4] 以上见《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5] 以上见《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6] 唐庚《论去曹》,见《三国杂事》卷7下至卷8上。
[7] 《三国志·吴书》卷9《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8]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9]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注引。
[10] 《武安王集》下《艺文》卷2引《鸟磁鼎铭》。
[11] 《篁墩程先生文集》卷58《杂著》。
[12] 刘备、诸葛亮用兵治国则兼用儒、法、兵三家,而且刘备曾因拘泥于某些儒家思想,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失去一些良机,此属另一问题, 不赘。
[13] 《资治通鉴》卷62,《汉纪》卷54献帝建安二年:曹操答孔融曰:“此国家之意”。胡三省主:“国家,谓(献)帝也”。参考《三国志·魏书》卷18《庞德传》。
[14] 《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29页。
[15] 《马克思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667页。
[16]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02《汉寿亭关壮缪侯赞》。
[17] 《牧斋初学集》卷82。
[18] 《逊志斋集》卷22。
[19] 《牧斋初学集》卷27。
[转自lang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