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论 张昭(转,原文作者—— 灿烂海滩 )     发新帖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有商榷之处。为了说明更加清楚地说明笔者的观点,先来看看几个资料。 
  1.《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书》: 
  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2. 《三国志·甘宁传》: 
   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在这两段记载中,孙策把张昭比喻成了管仲,而甘宁又把张昭说成是萧何,这也就分别把孙策和孙权比喻成了春秋霸主齐桓公和汉高祖刘邦。明显地说明:在东吴内部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称王称霸。而首先要做的,正如孙策在托孤时所说的“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再下一步就是“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这不是‮裸裸赤‬地说出了孙吴日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吗?这时已经是年过四十的张昭会看不出来吗?!既然已经看到了,自己又积极地投身其中,难道不是对这种既定国策的支持和肯定吗?既然是支持和肯定,那又怎么会突然之间又改变主意了,这未免有些太不可思议了!简直把张昭这个四十多岁的东吴首席谋士当成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了。再者说,孙策征战江东之时,所对付的大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有的还是素有清名的良吏,如果张昭心里想的是所谓的“名分”,那以他的个性,倒不如投靠这些人来对付孙策这个无名无份的反贼。其实,在东汉末年的局面下,很多文人、名士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东汉王朝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因此才会纷纷投身到各个割据势力之中一显身手,为的就是为自己闯出一条新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这些人大都清楚:实现这种理想基本上是以东汉朝廷的灭亡、新的王朝兴起为代价的。士人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三国志》的诸多传记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 
  笔者认为:张昭在这两个事件中的态度,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张昭在分析了曹、孙之间的力量对比后,错误的认为一旦双方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东吴是必败无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昭不具备周瑜、鲁肃那样的军事战略眼光,应付一些象之前孙策、孙权对付的草寇、反叛者之流还凑合,但是缺乏应付这种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大战役所必须具有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才导致出现这样的致命失误。同时张昭也因为这些错误的分析和判断,逐渐在东吴的政坛上失去了以前“谋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周瑜、鲁肃等人。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学术专着和论文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在这个时期内,张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他之前所做出的贡献,孙权也没有怎么亏待他。在其他势力的眼中,张昭依然是东吴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在东吴的士人眼中,张昭仍然是他们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五 
  孙权被封吴王及称帝这一段时间,张昭的境遇没有得到什么改变。这其间有关张昭的事迹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参与一些政务并提供建议和意见。这里面最大的事情和政权中丞相官职的人选有关。《三国志·张昭传》云:
admin  2011-04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4 10:32:18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