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姜维完整版(不断更新)     发新帖 
11楼

【费祎之死 与【陈寿 和姜维 】的关系:】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假节,蜀汉政权第三任执政者费祎在其驻地汉寿(即葭萌关)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同僚共欢。席间,费祎“欢饮沉醉”,不意被出席宴会的一个叫郭遁的人“手刃”刺杀,当场身亡。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费祎之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诸葛亮频繁北伐耗尽蜀汉国力之后,蒋琬当政十三年,费祎当政六年,均未再大规模地对魏国用兵。蜀汉政权在这十几年内获得了一个相当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费祎死后,姜维当政的五年,年年兴兵,年年用兵,刚刚积蓄的一点国力又被瞬间耗空。可以这么说,费祎之死,意味着蜀国内部鸽派势力下台,鹰派势力的登场。虽然不能完全把蜀汉亡国的责任推在姜维穷兵黩武上,但是姜维执政后的频繁北伐,的确加速了蜀汉国立的衰减和灭亡。
    
 郭遁并非蜀国人士,而是魏国凉州西平人,蜀军寇掠西平的时候,郭遁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了蜀国。对于郭遁刺杀费祎的举动,魏国下了一封诏书给予褒奖,并且恩及其留在魏国的后人。乍看之下,似乎郭遁的刺杀行动是受到曹魏方面的指使。其实不然,最明显的证据是:郭遁刺杀费祎是在正月,而魏国颁发褒奖的时间在八月。蜀汉执政者的死应该属于当时的“国际重大事件”,曹魏方面应该很快就得知信息,不可能大半年之后才知晓,倘若郭遁真的是魏国指使的刺客,那么,费祎一死,魏国方面应该立刻颁发诏书,不可能拖了半年之久。实际上,关于费祎之死背后的谜题,陈寿虽然没有明言,但也留下了很多线索。从姜维传里我们可以知道:姜维在费祎的管制下,郁郁不得志,每次出兵的数量都在一万人之内,属于小规模骚扰行动。而费祎死后,姜维如鸟出笼,率大军数万人北伐。     
这种前后对比带着强烈的含沙射影成分。很容易让人将费祎的死与姜维联系起来。自来史家撰史,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容易引人误解,模棱两可的写法。如果真有此事,那么不妨直写,如果没有,大可略过。陈寿素来有良史之名,他如此记载,必然有原因。 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两个字:回护。 陈寿必须替姜维回护。考察陈寿生平,结果发现,仕蜀期间,陈寿曾经担任过卫将军主簿的职务。卫将军之职历来仅设员一人,属于二品,位亚三司。蜀国设立此职务始于刘禅延熙十年,姜维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为止。此后缺员四年,景耀四年,诸葛瞻担任此职。
充分的证据表明,【陈寿担任的是卫将军姜维的主簿,而不是诸葛瞻。】    
 第一,晋书有记载,诸葛瞻一向轻视陈寿,不可能征辟陈寿做自己主簿。     
第二,景耀年间黄皓专权已久,陈寿“屡被谴黜”,陈寿仕蜀的最高职务是六品黄门侍郎,若果景耀年间陈寿还是八品的卫将军主簿,是不可能之后升至六品,只会更被贬官。     
第三,陈寿在做了卫将军主簿,又担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景耀四年距离蜀汉灭亡仅仅两年,陈寿怎么可能得到连续3次的升迁呢?“故吏”对于“旧主”的感恩和忠诚,这在当时是一种被世人普遍认可和推崇的社会道德。

由此我们更加清楚了,身为“故吏”的陈寿对“旧主”姜维回护,自然没有任何理由诬蔑姜维,相反,对于《姜维传》;陈寿必然更为用心的去撰写。所以,出现了这么一种   费祎含沙射影的写法。绝非偶然。而且,在费祎遇刺前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陈寿一直在姜维身边工作,知道事情真相也丝毫不足为奇。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几个佐论: 
第一:郭遁进入蜀国及其偶然,魏国不可能知晓蜀军到何处掳掠,自然无法安排郭遁早早的埋伏在西平等待被蜀军掳掠入蜀。     
第二:《傅子》记载:"(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姜维既然有眷养死士的兴趣,而最初俘虏郭遁的人又恰好是姜维,自然他更有机会将郭遁纳入自己的麾下。     
第三:郭遁刺杀费祎的时候,已经官至左将军,正因为如此,才有机会参加岁首大会,一个降俘要想在短短时间内骤然升到如此地位,没有一个后台是不可能的。而当时,除了大将军费祎,也就只剩下卫将军姜维一个人了。     
第四:郭遁“魏降人”的身份最适合刺杀费祎。事后,姜维等人大可将责任全部推给曹魏集团。而魏国拖沓了半年多才下了诏书褒奖郭遁,而且还将郭遁的名字写成了郭修,可见他们是在事情发生后很久才打听到了刺客的身份,而且是道听途说,并不完全准确。费祎死后,姜维畅意自为,连续五年时间五次大规模北伐,结果自然劳而无功,虚耗国力,蜀汉覆灭的速度无形中坠落得越来越快了。
admin  2011-04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4 16:24:05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