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zhaosifu.net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13  人气406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寻找魏延事件真相(燕京晓林) 

魏延案件,可以说是蜀汉国内最大的一个案件,由于牵扯到是叛国还是内部争权的大问题,以及其后蜀汉掌权人的继承问题,可以说其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但是由于这个案件直接牵扯到了大批蜀汉最高的当权人物,再由于秘密政治的不透明性(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存在),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是一笔糊涂帐。 
然而,如果不能搞清楚魏延案件的真相,很多历史问题就无法解释清楚。因此本文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合理分析,希望搞清楚魏延案件的前因后果,以便找出其真相。 
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1、诸葛亮突然病逝后,谁应当是合法的接任者? 
2、蜀书魏延传对魏延案件的记载错在哪里? 
3、蜀汉实际对魏延案件的定性是什么? 
4、魏延是否可能烧绝栈道? 

一、诸葛亮突然病逝后,谁应当是合法的接任者? 

由于诸葛亮突然死于五丈原两军阵前,因此其到底把继任大权交给谁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疑问。因为它关系到魏延和杨仪谁是谁非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如果诸葛亮是把继任权交给了魏延,那么显然就是杨仪担心与魏延不和而抢先下手,除掉了魏延;如果是诸葛亮把继任权交给了杨仪,那么结果就正好相反。 
当前的论点,基本上认定诸葛亮是把继任权交给了杨仪,而定魏延为反叛的。但是这个结论有很大的不合理性。 

1、        按照职务高低,谁应是诸葛亮的继任者? 
按照汉代和蜀汉的正常继任顺序,正职正常或突然死去,其继任者应是级别相当的副职,而不是正职的下级官员。我们先来看一下各人的职务: 
当时,诸葛亮是: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领益州牧。 
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凉州刺史。 
      杨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 
      费祎是:丞相司马。 
      姜维是:中监军(一说是护军),征西将军。 
很明显,蜀汉北伐军中,诸葛亮是负责全面的正职,而魏延是军事副职,两人且只有这两人被授予“假节”。杨仪、费祎二人,分别是诸葛亮丞相府的下属官员,相当与秘书处长和作战处长。姜维是政治部主任,其将军职位是明显低于魏延征西大将军的征西将军。 
虽然诸葛亮时期蜀汉不设大将军,但是魏延的征西大将军应是当时蜀汉最高的军事职务了。此前,李严曾担任骠骑将军,但是此时李严已经被废。刘琰曾为车骑将军,但是此时也已经被杀。因此,在诸葛亮突然去世后,按照正常程序,魏延继任带领军队是符合常规的。我们来看几个当时继任的例子: 
——蒋琬的继任者:蒋琬死前是:行都护,假节,大司马,录尚书事。其继任者费祎是: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很明显,费祎是蒋琬的副职而决不是下级属员。我们虽然不知道蒋琬的长史是何人,但是依据蜀汉制度,是一定有的。而蒋琬的继任者是其副职而不是其下属长史,也是确实无疑的。 
——费祎的继任者:费祎死前是: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其继任者姜维是:卫将军,录尚书事,假节,领凉州刺史。也很明显,姜维是费祎的副职而不是下属官员比如长史之类的。 
由此,我们看出:蜀汉的继任要求是:前任的平级(担任副职),而且为了能统帅大众,一定是“假节”的。所谓假节,就是有权力杀违反军令者。 
我们再看一个曹魏方面的例子: 
——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张郃传) 
我们也能看到:战场上接任突然阵亡的夏侯渊的,不是夏侯渊的什么长史或司马等下属官员,而是夏侯渊(征西将军,假节)的副职,荡寇将军张郃。而且,由于当时张郃没有假节,曹操马上派使者“假郃节”。 
再说个现代的例子:市长离任,接任的会是:副市长?还是市长的秘书处长?大家当然是一目了然。一定是副市长(甚至明确是第一副市长),而决不会是市长的秘书处长。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29      回复

2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我们应明白,在单独指挥一支大军时,必须授予“假节”或更高的权力,以便指挥员指挥部将,达到军令如山的目的。因此,不论从蜀汉的正常官员接任制度看,还是从当时职位高低看,或者从“假节”的情况看,魏延都是诸葛亮死后的继任者,至少是战场上的继任者。 

2、 在两军阵前,谁应是诸葛亮的继任者? 
诸葛亮是突然死于两军阵前,面对的是狡猾的司马懿和强大的魏军,而十万蜀军则必须在敌前实行危险的撤退。由于撤退路线是艰险、狭窄的斜谷,一旦组织、指挥不当,十万蜀军将遭遇严重损失。因此在这种局势下,诸葛亮会选择何人继任呢? 
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标准的高级军事将领。不仅在攻占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得到刘备的破格提拔;而且在此后的诸葛亮时期,仅有的两次胜仗的实际指挥者都是魏延,而对手都是曹魏。这些说明魏严不仅具有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对魏军作战更有心得。因此,选择魏延来指挥这次艰难的敌前战略撤退,是非常合适的。 
杨仪:丞相长史,绥军将军。其从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打过仗,大致也就是马谡一类的高参或行政官员。费祎曾对魏延说过:“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就是说长史杨仪,是文职官员,不大懂军事(很少管军事)。因此,在这种危急局面下,把十万蜀军能否安全撤退的重任交给这样的文官,实在是不合适,也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从处理危急局面和军事方面的能力看,魏延也应当是合理的诸葛亮继任者。 

3、当时一般是认为诸葛亮会让何人接任?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从这个记载看,虽然平时各个将领的意见都不大一样,但是多数还是认为必定是以魏延接替诸葛亮的。为什么这样认为。道理就在前面说的第1、2点。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理由不按照常规和合理性,来安排接任者呢?从目前的情况看,没有这样的理由。 
两军对阵,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主将的突然死亡后军队可能发生的混乱和被敌人趁机攻击!一般的军队,如果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当主将在两军对阵时突然死亡,通常就会士气低落乃至斗志全无,而没有了统一指挥的大军则很容易就崩溃了。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 
因此,一旦诸葛亮突然在两军阵前死去,蜀军最大的危险是能否稳定住部队并安全地把部队撤回汉中。此时一致对外,安全撤退才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不论对魏延、还是杨仪都是一样的。如果在五丈原两人就开始打架,那结果一定是大家一起被司马懿消灭。 
所以,诸葛亮应选择一个懂军事,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优秀大将——魏延,而不是一个从未带过兵,无实战经验的文官——杨仪来担负这个重任。诸葛亮不听众人劝说,盲目任用无实战经验的马谡的历史教训,相信其不会这样快就忘记了的。 

二、《蜀书魏延传》对魏延案件的记载错在哪里? 

1、诸葛亮不可能先自己安排分裂蜀军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魏延传) 
这个记载是有明显错误的。首先,做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的诸葛亮,怎么可能在两军阵前的秘密军事会议上,先不让自己的军事副职、当时蜀汉的最高将军魏延参加?又部署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不管魏延军。这是明显地在制造军中分裂。诸葛亮不能这样做。 
如果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可能生事或造反,则应负责地在军事会议上提前解除魏延的兵权,这样魏延就不能对蜀军撤退造成任何损害了。如果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将有可能生事或造反,则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上排除魏延的参加,并部署抛弃魏延。 

2、杨仪带领十万大军不可能在栈道被烧绝后还能快速开山撤回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魏延传)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29      回复

3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这个记载,显然也是某些人编造的魏延谋反的事例。其实仔细分析后,就可以发现,魏延烧断栈道是不可能发生的。道理很简单,栈道都建在附近实在是无法开辟道路、地形险峻的地带,一旦烧断,则短时间内难以修复,也不能绕过,更不能临时修路通过。所以,如果魏延真的烧断了栈道,势必造成杨仪十万大军不能尽快安全返回汉中,而被随后又追击上来的司马懿部队追歼或大批缴获物资;如果杨仪大军安全快速返回,则说明所谓魏延烧决栈道是编造的。此问题的相关论证,在本文最后面还有详细内容。 
那么《蜀书》为何要编造魏延烧绝栈道的谎言呢?原因在于:杨仪没有“假节”,也就是没有权力在军中杀掉魏延这样的高级将领。要杀魏延,必须编造一些魏延造反的证据,否则必须把魏延押送回成都由皇帝处分。这才是杨仪等人为什么必须编造魏延烧绝栈道的理由。我们也都看到了,魏延如果要反叛,其应向北,朝魏国方向跑,但是其却向南——汉中、成都跑,很显然并不是要反叛,而是要跑回来见皇帝。只要见到皇帝,大家就都明白诸葛亮到底是把接任权力给的谁了。 
反过来,魏延其实是有杀杨仪的权力的,因为他有“假节”。魏延只要说杨仪不听军令,就可以把杨仪就地斩首。这也是杨仪害怕魏延的重要理由,必先下手除掉魏延。 

3、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的前后矛盾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传》陈寿评论) 
其实,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虽然论述了魏延不反叛的问题,却依然采纳了其他说魏延反叛的错误记载。试想,如果魏延不反叛,那么其烧决栈道,势必会导致蜀军无法顺利撤退而遭到敌人的沉重打击,这回去后依然是要被定叛国罪的。 
因此,如果魏延确实烧绝了栈道,那就是要把十万蜀军至于死地,那就是反叛;而如果十万蜀军顺利撤回,那就证明魏延根本没有烧绝栈道,也就完全是内部权力斗争。 
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一方面采信了魏延烧绝栈道的谎言(因为十万蜀军确实快速撤回了),一方面又注解说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不是反叛。其实是不正确的和相互矛盾的。 

三、魏延事件在蜀汉的历史定性 

1、《蜀书后主传》对魏延事件的定性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后主传) 
这里,做为魏延事件时期的蜀汉皇帝的传记,对这次事件的定性记载是:双方都不是反叛,而是为了不和、争权而发生的内部政变。魏延只不过是这次事件中的失败者而已。试问:如果魏延果真烧绝栈道,阻挡蜀军安全撤退,后主传能这样给魏延实践定性吗? 
所以,从这个定性记载,也可以证明魏延是没有烧绝栈道的。 
2、主要当事人蒋、费、杨的传记中无任何记载魏延反叛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蒋琬传) 
——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费祎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杨仪传) 
这三个主要相关人员中,蒋琬是后来的实际继任者,而费祎在魏延事件中也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在个人传记里,都一字不提魏延事件,可见应至少不是一件光彩的立功事件。如果真的是帮助平定了一次重大的反叛,怎么可能在个人传记里一字不提呢? 
而在杨仪的个人传记里,也没有写魏延反叛,而只记载“诛讨延”(故意不写诛讨的理由)。同时,还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者: 
第一,杨仪之所以自以为应当代替诸葛亮主持政局,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有命令由其继任,而是因为他自认为带领大军安全撤退并杀掉了魏延而“功勋至大”,由此可见,所谓诸葛亮安排杨仪继任是不成立的;我们知道,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如果是诸葛亮任命的接任者,这个理由当成为杨仪赖以代诸葛亮执政的最大依据。蒋琬后来靠什么成为了蜀汉的当权者?唯一的依靠其实就是所谓的诸葛亮“平生密指”。而只有一、两个人知道的(大概就是蒋、费知道)密指,其实是不能与真正的当着多数高级官员指定的接任者相抗衡的。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29      回复

4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第二,杨仪带领着十万大军,又杀掉了最主要的争权者魏延,但是依然不能确认自己能否真正接诸葛亮的任,还要去找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可见并没有被诸葛亮委以继任大权。否则,有费祎和姜维等参加过所谓秘密军事会议的人出面做证,谁能反对其继任呢? 
第三,如果诸葛亮平生就认定杨仪“性狷狭”,而“意在蒋琬”,则更不可能把十万大军的军权交给杨仪了。试想:两人当时其实职务是一样的,都是丞相长史,只不过一个随军,一个留府。如果诸葛亮安排杨仪继任十万大军,回去后蒋琬还可能PK掉他夺权吗? 
所以,从蜀汉各方面的记载看,都反映出:诸葛亮并没有把军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退军的军权。由于蜀汉方面后来已经对这次事件定性为内部争权斗争,因此,这种政治斗争在本国多是极力隐晦和保密的,而在敌方的记载中,反而可以看到事情的真相。 

四、敌国方面对魏延事件的记载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见三国志魏延传裴注) 
实际上,魏国方面的这个记载,才真正反映出了事情的真相。裴松之以及现代易中天等认为敌国言论不可信其实不然。《魏略》这个记载,有很多理由说明它即合理又可信: 
第一,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时在场人员是:魏延等。这才是正常而合理的情况,注意是不排除任何高级官员的。诸葛亮不是神。他不可能预先知道魏延要“造反”,还不让其来开高级军事会议,又安排一旦其造反就不管他自行撤退。如果诸葛亮有此先见之明,则应提前把魏延叫来并解除兵权。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这个军事会议,安排的就是由魏延这个当时具有“假节”授权的二号人物,来负责全军的安全撤退。 
第二,诸葛亮嘱托大家:“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其实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蒋、费都是遵守诸葛亮这个临终嘱托的。蒋琬是一次也没有北伐,而费祎也没有主动北伐过。这证明:诸葛亮确实有过这样的临终嘱托。 
第三,诸葛亮命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这个继任情况,是符合当时蜀汉的正常接任规则和战场局势的。理由前面已经介绍,不仅魏延是当时诸葛亮的副职、二号人物,又“假节”,最适合接任统帅部队,而且魏延军事能力最强,对于安全带领蜀军撤退也是最好的选择。而撤退回到褒口(也就是褒斜谷的南口,即蜀军已经安全撤回后)之后才发丧,也是避免在撤退中军心不稳的合理命令。 
第四,“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为什么杨仪害怕魏延,而魏延并没有担心杨仪对付自己?因为魏延有“假节”,而杨仪没有。也就是说魏延在外面就可以用违反军令的理由杀掉杨仪,而杨仪从法律上说是无这个权力的。所以,如果魏延要杀杨仪,是可以正大光明地杀的,而杨仪要杀魏延则必须要搞政变。而两人是因不和而发生的冲突,在蜀汉皇帝的传记里是已经定性的,则自然是杨仪发动政变杀掉了魏延。 
第五,魏延为什么打不过杨仪一个文职?这里也说明了:“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魏延本身就没有杀杨仪的意思,可能还有低估杨仪的可能,以为一个文职能政变?因此在被杨仪突然政变后,只能带少数亲兵逃走,结果被杨仪的政变军队所追杀。 
第六,《魏略》做为敌方的资料,可以不受各种政治斗争隐晦的限制,而记载出事情的真相。反之,蜀汉方面,由于该事件基本牵扯到了当时以及后来大部分蜀汉高级官员,比如:蒋琬、费祎、姜维、董允、王平、马岱、杨仪,因此不能不加隐晦。《魏略》的记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而《蜀书魏延传》的记载又是如此漏洞百出,谁记载了魏延事件的真相,就完全清楚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29      回复

5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魏延事件的真相,其实正如敌国记载那样,是诸葛亮安排魏延继任并率领蜀军实行敌前撤退,而杨仪由于自己狷狭的性格和平日里与魏延的关系极差,担心魏延对自己不利,采取了军事政变。这个政变是发生在蜀军安全撤退回到褒口以后。 
所谓褒口,就是褒谷的南口,已经基本进入了汉中,也就是说是安全撤退完成以后。这也是符合正常情况的。《蜀书魏延传》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其没有考虑到蜀汉方面已经对事件定性是内部争权。因此,不管是杨仪还是魏延,都会先把蜀军安全撤回后再采取行动。而不能在敌前就开始内讧,这样很可能争权的结果是便宜了狡猾的司马懿,使蜀军在前线就被魏军消灭了或遭到重大损失。 

五、“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实际情况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 
从敌对双方的记载看,这个事件一定是有的。这个实际情况中,有一点提示大家注意:那就是《汉晋春秋》记载:“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而《晋书宣帝纪》记载:“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 
这里的共同点在于:反旗鸣鼓的实行人,都是长史杨仪; 
这里的差别在于:一个说杨仪是被姜维命令这样干的,一个没说被命令。 
但是《汉晋春秋》记载有一个重大错误:姜维不论是杨仪当权还是魏延当权,都不可能去命令职位更高,排位在其前面的杨仪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当时诸葛亮指定的排序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杨仪是第一,姜维只排第三。 
按照废李严上表的排序: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这其中依然是杨仪、费祎、姜维的排序。 
因此,命令杨仪去反旗鸣鼓的人,不可能是姜维,而只能是当时职位排序高于他的人——魏延。这里,很可能《汉晋春秋》根据《蜀书魏延传》做了修改,但是却修改出错误来了。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派杨仪去搞反旗鸣鼓呢? 
我以为是:第一,长史杨仪一般都是跟在诸葛亮身边的,杨仪的出现,总会给人印象——诸葛亮来了——所以,这个任务杨仪去实施最合理;第二,魏延一定有另一手准备,一旦反旗鸣鼓吓不走司马懿,则魏延当会率领精锐迎击司马的追兵,以武力击退之。因此,此时魏延是带兵做这个准备,而文官杨仪只好去搞反旗鸣鼓的假象了。所以,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实际情况是: 
——蜀军烧毁营垒开始撤退,司马得到报告; 
——司马马上出兵追击; 
——追上后,魏延命杨仪反旗鸣鼓,好象要大举反击司马的阵势; 
——司马担心有计谋,于是撤回; 
——十万蜀军于是全部安全、快速地撤退回到了褒口; 
——又过了一些日子,司马去查探诸葛亮的营垒,发现了很多图书、粮食; 
——确定诸葛亮一定已经死了,这才派出马步军火速进行追击; 
——司马军一直追击到赤岸(大致到了褒斜谷的一半),也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但确认诸葛亮已死。 

六、对诸葛亮究竟是死于五仗原还是斜谷中的讨论 

——《魏书》曰: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汉晋春秋》曰:亮卒于郭氏坞。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29      回复

6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蜀书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 
——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欧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 
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是死在五仗原的军营中,诸葛死后,蜀军才开始撤退;另一种认为:诸葛亮病重了,在安排好撤退计划后,蜀军开始撤退。部队进入斜谷后,诸葛亮才死。目前大多数资料均支持第一种意见。而我以为:第二种意见,才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1、前面我们介绍过,两军对垒,最害怕的就是主将突然死掉,这样对整个部队的士气、指挥等均要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搞不好就会被敌人趁机加以打击。因此,对兵法非常了解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这种危险。诸葛亮会怎么做? 
是非要等自己这个主将突然死去后,冒着军队出现危险的局面才开始撤退? 
还是趁自己还有一口气,先行组织撤退,把部队带离危险区域?我以为,以诸葛亮的思想境界,应当不至于把蜀军致于如此危险境地,而未死先退才是合理的。 
2、对于诸葛亮是先死还是后死,先死对诸葛亮的名声有好处,可以得到战斗到最后一息,战死疆场的美名;而后死,则对诸葛亮美名不利,但是对蜀军安全撤退有利。诸葛亮应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更关心的应是蜀军的安危。 
3、对于反旗鸣鼓吓走司马的地点,应该是在谷外。因此,如果诸葛亮未死先退,那就不一定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因为杨仪反旗鸣鼓时,虽然诸葛亮本人确实已经撤退入谷了,但是很可能还未死,但也是病的奄奄一息了。 
4、至于什么诸葛亮欧血,并没有必要去否定它的可能性。因为现在也不清楚诸葛亮到底什么病去世的,如果是什么到晚期容易咳血或吐血的病症,则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大概后人担心说诸葛亮欧血,有损其光辉形象吧。 

七、关于魏延烧绝栈道的错误记载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宜急追之。……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 
《水经注》记载:“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根据上述交战双方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是: 
1、 诸葛亮死后,魏延作乱,带兵先行撤退,并沿途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 
2、 杨仪烧营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被杨仪吓退; 
3、 数日后,司马懿在观察了蜀军遗弃的营垒后,判断诸葛亮确实已死,下令急追; 
4、 魏延在撤退途中全部烧毁了峡谷中的阁道,并撤到了斜谷的南谷口; 
5、 杨仪带领10万大军翻山越岭、劈山开道,随后也赶到了南谷口,与魏延交战; 
6、 司马懿的追击部队快速追击一直追到了赤岸(今陕西留坝东北20公里),也没有追上蜀军。 

问题是:魏延真的是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吗? 
1、 斜谷中地形险要,仅有的道路在许多地方都是架设在崖壁上的阁道,周围均是险山恶水,根本无法行走; 
2、 杨仪带领的是10万大军和大批辎重撤退,不是少数人马;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0      回复

7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蜀书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 
——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欧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 
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是死在五仗原的军营中,诸葛死后,蜀军才开始撤退;另一种认为:诸葛亮病重了,在安排好撤退计划后,蜀军开始撤退。部队进入斜谷后,诸葛亮才死。目前大多数资料均支持第一种意见。而我以为:第二种意见,才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1、前面我们介绍过,两军对垒,最害怕的就是主将突然死掉,这样对整个部队的士气、指挥等均要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搞不好就会被敌人趁机加以打击。因此,对兵法非常了解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这种危险。诸葛亮会怎么做? 
是非要等自己这个主将突然死去后,冒着军队出现危险的局面才开始撤退? 
还是趁自己还有一口气,先行组织撤退,把部队带离危险区域?我以为,以诸葛亮的思想境界,应当不至于把蜀军致于如此危险境地,而未死先退才是合理的。 
2、对于诸葛亮是先死还是后死,先死对诸葛亮的名声有好处,可以得到战斗到最后一息,战死疆场的美名;而后死,则对诸葛亮美名不利,但是对蜀军安全撤退有利。诸葛亮应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更关心的应是蜀军的安危。 
3、对于反旗鸣鼓吓走司马的地点,应该是在谷外。因此,如果诸葛亮未死先退,那就不一定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因为杨仪反旗鸣鼓时,虽然诸葛亮本人确实已经撤退入谷了,但是很可能还未死,但也是病的奄奄一息了。 
4、至于什么诸葛亮欧血,并没有必要去否定它的可能性。因为现在也不清楚诸葛亮到底什么病去世的,如果是什么到晚期容易咳血或吐血的病症,则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大概后人担心说诸葛亮欧血,有损其光辉形象吧。 

七、关于魏延烧绝栈道的错误记载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宜急追之。……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 
《水经注》记载:“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根据上述交战双方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是: 
1、 诸葛亮死后,魏延作乱,带兵先行撤退,并沿途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 
2、 杨仪烧营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被杨仪吓退; 
3、 数日后,司马懿在观察了蜀军遗弃的营垒后,判断诸葛亮确实已死,下令急追; 
4、 魏延在撤退途中全部烧毁了峡谷中的阁道,并撤到了斜谷的南谷口; 
5、 杨仪带领10万大军翻山越岭、劈山开道,随后也赶到了南谷口,与魏延交战; 
6、 司马懿的追击部队快速追击一直追到了赤岸(今陕西留坝东北20公里),也没有追上蜀军。 

问题是:魏延真的是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吗? 
1、 斜谷中地形险要,仅有的道路在许多地方都是架设在崖壁上的阁道,周围均是险山恶水,根本无法行走; 
2、 杨仪带领的是10万大军和大批辎重撤退,不是少数人马;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0      回复
123

8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蜀书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 
——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欧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 
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是死在五仗原的军营中,诸葛死后,蜀军才开始撤退;另一种认为:诸葛亮病重了,在安排好撤退计划后,蜀军开始撤退。部队进入斜谷后,诸葛亮才死。目前大多数资料均支持第一种意见。而我以为:第二种意见,才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1、前面我们介绍过,两军对垒,最害怕的就是主将突然死掉,这样对整个部队的士气、指挥等均要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搞不好就会被敌人趁机加以打击。因此,对兵法非常了解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这种危险。诸葛亮会怎么做? 
是非要等自己这个主将突然死去后,冒着军队出现危险的局面才开始撤退? 
还是趁自己还有一口气,先行组织撤退,把部队带离危险区域?我以为,以诸葛亮的思想境界,应当不至于把蜀军致于如此危险境地,而未死先退才是合理的。 
2、对于诸葛亮是先死还是后死,先死对诸葛亮的名声有好处,可以得到战斗到最后一息,战死疆场的美名;而后死,则对诸葛亮美名不利,但是对蜀军安全撤退有利。诸葛亮应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更关心的应是蜀军的安危。 
3、对于反旗鸣鼓吓走司马的地点,应该是在谷外。因此,如果诸葛亮未死先退,那就不一定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因为杨仪反旗鸣鼓时,虽然诸葛亮本人确实已经撤退入谷了,但是很可能还未死,但也是病的奄奄一息了。 
4、至于什么诸葛亮欧血,并没有必要去否定它的可能性。因为现在也不清楚诸葛亮到底什么病去世的,如果是什么到晚期容易咳血或吐血的病症,则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大概后人担心说诸葛亮欧血,有损其光辉形象吧。 

七、关于魏延烧绝栈道的错误记载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宜急追之。……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 
《水经注》记载:“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根据上述交战双方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是: 
1、 诸葛亮死后,魏延作乱,带兵先行撤退,并沿途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 
2、 杨仪烧营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被杨仪吓退; 
3、 数日后,司马懿在观察了蜀军遗弃的营垒后,判断诸葛亮确实已死,下令急追; 
4、 魏延在撤退途中全部烧毁了峡谷中的阁道,并撤到了斜谷的南谷口; 
5、 杨仪带领10万大军翻山越岭、劈山开道,随后也赶到了南谷口,与魏延交战; 
6、 司马懿的追击部队快速追击一直追到了赤岸(今陕西留坝东北20公里),也没有追上蜀军。 

问题是:魏延真的是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吗? 
1、 斜谷中地形险要,仅有的道路在许多地方都是架设在崖壁上的阁道,周围均是险山恶水,根本无法行走; 
2、 杨仪带领的是10万大军和大批辎重撤退,不是少数人马;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0      回复

9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诸葛亮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他严谨的态度在死前不可能不做好安排,对于弱小的蜀汉,他选择同样谨慎小心的蒋琬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应该是正确的.
对于魏延,蜀汉最后给他的定论是内乱而死,不是反叛,但不管如何,魏延确实是个尴尬而有点危险的存在,因为他骁勇,性格也很跋扈嚣张,对蜀汉忠心,使他一直想灭掉曹魏,诸葛亮在的时候能镇住他,而现在诸葛亮不在了,没人能镇住他了,蜀汉的军队落在他手上去跟曹魏那边瞎折腾的话小小的蜀国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折腾完的,这绝对是诸葛亮不想发生的事,所以,诸葛死后,魏延如果不和杨仪闹反估计是不会死的,但可能会被降职或调去干别的什么事,至于杨仪,估计在诸葛亮眼里他是个能干的手下,但肯定不是蜀国合适的掌权者,事实也证明诸葛的判断是正确的,不论是对于魏延还是杨仪,这两家伙都很会折腾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0      回复

10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非常不错的文章,看了这篇文章,我也认为诸葛亮应该不是死于五丈原的,以他的谨慎,既然有时间安排他死后的继承者事宜,怎么可能没有时间安排蜀军安全撤退的事?非得要等自己死了,然后再把撤退的重担压给手下?
作者的分析很客观,很有说服力,很认同作者的意见,魏延事件的真相,实际上就如《魏略》所说的那样。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0      回复

11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还有一个可能

诸葛亮病情急转直下,无法处理事务。

假设诸葛亮是铁人,可以在病重的情况下安排好后事,这也可以。不过得了病的人在病重之前通常都是不会料到自己会病的只剩下一口气的,尤其是按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就更不可能。
更何况,诸葛亮虽然很列害,不过对医学应该是一无所知。

诸葛亮之前是肯定没预料到自己会死在五丈原的,否则也就不会出兵了,所以诸葛亮出兵前是不觉得自己病的太严重的。在五丈原的时候应该也没有感觉到自己会死,否则自然会早早撤兵。而最后却死了,这应该是出乎他之前的预料的。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1      回复

12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比如一个人得了某种病,发烧。

昨天是发烧38度,今天可能就40度高烧昏迷不醒了。

不要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现代人也没有办法在38度的时候就预料到40度的高烧,更不会预料到自己会死。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1      回复

13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也许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诸葛亮是明白魏延的军事能力的,但是别忘了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杀掉魏延不是因为怕魏延反叛而是魏延的军事策略并不符合蜀国的国情,而他死后也没有人可以限制魏延,所以只好忍痛杀掉魏延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1      回复

14 Re:寻找魏延事件真相(转)
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杀掉魏延是合理的。
如果魏延掌权,则必攻魏。以魏延的能力,虽然实为不可多得的良将,但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如此魏延攻魏则必败,定会加速蜀汉的灭亡。但不杀魏延而夺期权,魏延必不甘心,会生反心。
再结合诸葛亮性格来看,杀魏延合理,而定魏延为继任者有些牵强。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3:31      回复

回复13   [<<] [ 1 ] [>>]
回  复:
* 注:系统要求你是会员身份才能使用上传功能!
图  片: 贴图帮助  )
用户名: 3.133.157.133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找私服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zhaosifu.net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10547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4 05:49:54 tieba123.com